过去提起有色行业,人们很容易把它和“高能耗、高污染、脏乱差”联系起来。近些年来,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中国有色企业通过努力,正在将这一印象彻底扭转。 多年来,江铜集团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致力于打造绿色标杆、培育绿色动能、供应绿色产品,引领有色行业向绿色发展,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全球绿色500强企业”。 绿色引领:树立行业新标杆 2015年12月1日,一条重磅消息在全球有色行业引起震动,以江铜集团为首的中国10家骨干铜企业宣布联合减产35万吨。这是江铜主动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无竞争力产能的有力举措之一。 联合减产推动了铜行业秩序的重构。2015年底,受宏观经济不振影响,铜价连续阴跌,在当年11月份达到全年最低价33512元/吨,创6年新低,有色企业大面积亏损,如果继续扩张低效产能,中国铜行业将步履维艰。江铜集团等企业联合减产体现了行业领导者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战场上,江铜集团经过14个小时的艰难谈判,与国际矿业巨头智利矿业公司安托法加斯塔率先就2016年世界铜加工费协议价达成一致,有力维护了中国铜冶炼企业的利益。这已是江铜集团连续第6年牵头与国际矿业巨头敲定世界铜加工费协议价,展现了惊人的行业领导力。 “中国因素是全球铜价波动的重要力量,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遏制了上游矿业巨头在加工费环节对下游冶炼厂商的妄想,江铜顺势而为。同时,随着五大发展理念的不断落实与深化,企业靠粗放式增长必将难以为继,绿色可持续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江铜集团总经理龙子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江铜铜产能已是世界第二位,但我们更看重的是成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标杆。” 江铜集团全新修订的《事业宣言》,将“成长为广受尊敬、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资源型企业”确立为企业愿景,这可视为江铜集团的绿色发展宣言。 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江铜集团将绿色环保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投入巨资、花大力气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铜集团累计投入环保项目建设资金18.34亿元,每年环保运行费用16亿元以上;累计节能24.74万吨煤,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呈下降趋势。 四川冕宁县牦牛坪稀土矿是我国第二大轻稀土资源基地,曾因严重的资源浪费、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灾害隐患等问题,被国土资源部列入“国家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重点矿区”之一。江铜集团进驻之后,投入6.8亿元专项资金,治理矿区历史遗留地质灾害和环境隐患,将牦牛坪矿区打造成了我国稀土行业的绿色标杆矿山。今年6月,四川冕宁县委专题调研组曾感慨:“要是所有企业都能像江铜集团一样有责任心,那我们的环保问题就不是个问题!” 江铜集团的绿色理想,不仅体现在自身成为行业标杆,更体现在引领同行业绿色升级。2015年1月1日,由江铜集团主修订的《铜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开始在全国实施,正式取代原限额标准,成为铜冶炼企业能耗限额的唯一国家标准。 同时,江铜集团主制定的铜线坯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铜杆线加工企业提出了强制性要求,部分限额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抬高了该行业新建项目门槛,有利于宏观调控整合及优化资源配置,填补了该行业的国家标准空白。这都是江铜集团引领同行业绿色升级作出的重大贡献。 绿色统领:打造发展新动能 绿色发展,既是江铜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责任担当,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江铜集团的做法是从矿山、冶炼、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流程的升级改造。自2013年起,江铜集团发起了一场以“对标”为突破口的自我革命。冶炼系统是对标的首战场。在对全球75家冶炼厂和84家精炼厂的指标梳理比对后,江铜集团确立16项核心技术指标并进行深度攻关。矿山系统随后跟进,积极探寻低品位矿石利用、水循环利用率等指标的提升空间,将对标成果进一步放大。 到2016年,江铜集团铜冶炼总回收率达世界第一,铜冶炼综合能耗为世界第二,矿山入选矿石品位控制在0.2以内,1.65亿吨低品位矿石得以利用;金、银冶炼回收率、总硫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等一大批节能环保指标大幅提升。3年对标,企业效率全面提升,江铜“绿色矿山”和“绿色冶炼”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入创标新阶段。 而在传统的生产流程,江铜自己的产业工人也对固有思维大胆说“No”:用顽石替代钢球,再用瓷球替代顽石,不断颠覆教科书上的磨矿工艺方法;用回水替代清水,有效削减废水产生量和排放量,回水复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用天然气替代燃煤、重油,率先推进清洁冶炼;用短流程代替常规生产流程,进一步降低对环境影响。 持续说“不”的背后,是江铜不断以变应变的持续提升,是在资金和政策上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投入。 “对江铜来说,我们理解的新常态就是靠创新去驱动企业有质量地增长,未来江铜要缩短和国际铜行业领先者的差距,技术创新是最大的推动力。”江铜集团总经理龙子平说。 江铜集团拥有的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铜冶炼工程研究中心,成为重要科研项目孵化平台,吸引了众多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澳籍华人任翔博士负责的江铜“矿山智能化服务平台”项目,将在2018年底完成,是国家“互联网+”重大工程投资计划;江南博士牵头的“石墨-铜复合材料”项目,已科研成果产业化,这是国际上铜加工探索的方向之一;博士后工作站汪秋雨博士承担的“分银渣综合利用工艺研究”项目,已成功攻克行业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升级的需要,江铜累计科研投入121.48亿元,内部科研立项176项,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5项,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2项,授权专利共计425项,发明专利41项。已完成多项重点科研项目研发,正在试验阶段的“铜冶炼炉渣铁及有价金属回收”可望实现世界炼铜史上的一大突破。 创新,提升了企业应对行业周期性疲软的能力。面对这一轮的铜价断崖式下跌,全球矿业巨头纷纷遭遇巨额亏损,江铜却实现了逆势增长,5年累计实现利税总额365亿元,尤其2016年以来,公司通过提质增效深度挖潜,额外增加利润5.6亿元。 绿色共享:助力低碳新生活 “社会公众对绿色生活、品质服务的向往,就是企业的发展‘蓝海’。”江铜认为,除了加速剥离过剩产能,铜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应该紧扣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和高端产品替代。 据统计,发达国家年人均铜消费量约为15公斤,而目前中国这一数量只是7~8公斤。由于铜可回收、生命周期长、物理性质稳定,看似简单的消费量差别,实际折射了国家在低碳环保上的差距。 发展绿色,就是履行责任。江铜通过强化末端治理、过程控制和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构建了覆盖矿产开发全流程的环保体系。 在江铜德兴铜矿采区旁的斜坡上,郁郁葱葱的各类植物生长茂盛。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些植物竟然是直接长在废石上的。采用生态复垦新技术,江铜已实现了在酸性废石、尾砂上直接种植植物,改变了传统生态恢复方式易造成二次生态破坏的弊端。江铜在生态复垦上的理念和做法,也被吸纳进国家级绿色矿山评价体系中,全国推广。2016年12月,投资1.7亿元的永平铜矿2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为国内资源储量下降矿山的绿色转型探索了一条新路。 废水、废气、废渣、余热,这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江铜全部视为资源再利用,甚至以此参股成立循环经济合资公司。从这些所谓的“废弃物”中,江铜构建起绿色经济产业链,建成废渣选铜、废水提铜、烟气制酸、湿法堆浸等项目,获得了铜、硫酸、焦锑酸钠、电等十余种资源,实现了节能、减排、增效的“三赢”。江铜下属德兴铜矿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单位;银山矿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城门山铜矿纳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 持续的绿色发展,蕴含着将产业推向中高端的强大动力。大螺旋角内螺纹管、Φ5瘦高齿内螺纹铜管,挠性铜箔,EV新能源线缆……越来越多契合了市场对节能、低碳、环保潮流的“江铜造”,被用于高端绿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领域,走进千家万户。 从绿色产品的研发、绿色技术的创新,到绿色产业的培育,江铜将环境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打造出较为完整的绿色创新孵化产业链。 在持续的绿色创新创造下,江铜进一步做强做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铜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872亿元,增长156%;累计生产阴极铜617.45万吨,增长52%,占全国总产量的18.3%。 “扬起旗帜,担起责任,引领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在李克强总理2009年视察江铜集团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江铜集团的绿色发展步伐愈发稳健。 “绿色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江铜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企业经营的过程,持续培育绿色发展优势,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尊重,才能真正在发展中为当地带来福祉。”龙子平说。 |